「粵港澳大灣區」今年正式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,「9市2區」各司其職,合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世界級城市群。各地鐵路、商業金融及科技等項目進行得如火如荼,引領工商舖市場邁向另一個高峰。中原(工商舖)隆重舉辦「粵港澳大灣區工商舖論壇2018」,活動於今日在香港首站啟航,邀請到中原(工商舖)香港、澳門、橫琴、深圳及廣州5位管理層出席,詳細分析「粵港澳大灣區」對工商舖發展的優勢及投資機遇。
戰略中「9市2區」包括廣州、佛山、肇慶、深圳、東莞、惠州、珠海、中山、江門9個城市以及香港、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,各自發揮本地優勢,做到互補不足,共同成長的效果。例如廣州作為中間點,興建基建及科技項目如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、思科(廣州)智慧城等,協助連接國內城市及香港;而香港則會擔任超級聯繫人角色,推動國內公司及產業走出國際,同時領頭外資企業打進內地。在此互惠互利情況下,城市發展將更為迅速完善,各個城市工商舖市場直接受惠。中原(工商舖)預測澳門工商舖物業造價於2年內升值約5成;橫琴方面則有望3年間升值1倍;深圳及廣州物業價格則預期未來3年可分別上升約3成及2成。
中原(工商舖)董事總經理潘志明表示,香港作為發展多年的國際之都,加上其地理位置優勢,於「粵港澳大灣區」中擔任重要角色,整體於三方面受惠。首先香港於資金流向方面優勢最為顯著,在商業層面上,香港被喻為亞洲金融樞紐,國內及外資企業爭相來港設立據點,加上近年政府推行「一帶一路」及「粵港澳大灣區」,香港作為橋頭堡,將會有更多內地及國外公司進駐,北水南調,帶動商廈市場價量齊升。根據中原(工商舖)資料顯示,今年度暫錄得約1,958宗寫字樓買賣成交個案,成交金額達約1,048億元,按年分別上升約76%及39%。商廈市場投資氣氛向好,帶動大額成交亦明顯增加,2017年暫時錄得約100宗逾億元成交個案,較2016全年升逾3成。另外,具財力的中資財團渴求全幢寫字樓物業,惟市場上該類項目鮮有放盤,故一有大樓面商業物業推出,洽購反應多見熱烈,締造天價成交。如綠景中國地產斥資約90億元購入觀塘8 Bay East全幢,而最震撼要數長實宣佈以約402億元售出旗下中環中心75%業權,創出全港最大額物業買賣成交記錄。該項目由本地投資者及國內財團合資購入,其中大股東為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。
潘氏續稱,第2個受惠方向為人流,政府積極興建交通配套項目,打造「一小時生活圈」,銳意縮短城市距離,往返「9市2區」旅遊會變得更為便捷,料訪港旅客人次會逐步回升,同時對零售需求亦會相應增加,商戶對承租舖位更有信心,租務穩定支持舖位買賣氣氛。根據資料顯示,2017年暫錄約1,471宗商舖買賣成交,涉及成交金額約460億元,對比去年分別錄得約13%及9%升幅;今年4個季度買賣成交均錄得約400宗水平,走勢穩定。投資氣氛熾熱,資深投資者及基金公司紛紛伺機入市,如「舖王」鄧成波以約3.18億元買入筲箕灣道407至409號筲箕灣中心地下一籃子舖位,另外中銀香港資產管理斥約31億元大手購入一籃子物業包括全幢商廈及商場舖位。
事實上,「一小時生活圈」所帶來的優勢不單在人流上,更可反映在物流,交通配套成熟完善有助促進物流發展,加上香港國際機場的優勢,配合貨櫃碼頭吞吐量,進一步鞏固本港作為亞太區運輸業重點城市的地位,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下,貨流量將會不斷增加,對物流貨倉需求大增,工廈買賣交投量將見上升。資料顯示,今年度暫錄約45宗逾億元工廈成交個案,成交金額約171億元,按年上升約1.3倍及2.2倍;全幢工廈方面,今年度暫時錄得約16宗成交,對比16年之約9宗大幅上升逾7成。 加上新近政府有意重啟活化工廈政策,各種利好消息湧現,工廈市場前景亮麗。
「粵港澳大灣區」為香港提供多種新機遇,「9市2區」概念更令國內城市及港澳成為一體化,接近無界限連接。香港成為超級聯繫人推動國內企業國際化,更是國外公司進軍內地必經之地,資金流向途經香港,預料資產投資總額上升。磚頭為首選投資保值項目,相信將帶動工商舖交投價量齊升,預期本港物業價格會於未來3年上升約30%。
「粵港澳大灣區」對各地工商舖物業影響預測:
城市/地區
|
價格走勢預測
|
香港
|
3年升30%
|
澳門
|
2年升50%
|
橫琴
|
3年升100%
|
深圳
|
3年升30%
|
廣州
|
3年升20%
|
|